书朋网

书朋网>戏侃三国刘备 > 第302章 诸葛时代(第1页)

第302章 诸葛时代(第1页)

一秒记住【书朋网WWW。shupengwang。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如今的四川仍有诸葛瞻父子的“双忠祠”,纪念一门三代的忠贞,诸葛瞻实践了父亲《戒子书》的遗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无完人,虽然有种种的失误,但是,诸葛家的忠诚、信仰,明知不可为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敬仰,也使人扼腕叹息!

蜀国灭亡(1)

当诸葛瞻的军队被邓艾歼灭的消息传到成都。成都一片混乱。

成都的人们也象其他城市的人们一样,感到了世界末日的到来,杀戮和死亡笼罩着整个成都的上空,人们纷纷逃往深山密林,躲避即将到来的战乱。

我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了一个人的身上——后主刘禅。在我们看清历史事实之前,还是透过层层迷雾,很好的定位出这个千百年来让人等同于“傻子”的代名词的人吧。

后主刘禅,字公嗣,生于建安12年,据说,生下以前,甘夫人梦见北斗入怀,所以,起小名“阿斗”,斗儿生下不久就发生了曹操攻打荆州,刘备和他老祖宗刘邦一样抛弃家小,狼狈逃窜,斗儿的亲生妈妈甘夫人死去,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过去,一直认为刘禅只是个小孩,这个印象大约来源于连环画册和各类图册,其实,刘禅生于公元207年,那时候,司马昭还没有出生,(司马昭生于211年),刘禅还比司马昭大4岁呢。也就是说在263年,当钟会邓艾攻打蜀国的时候,刘禅已经56岁,而司马昭才52岁。

在当时,三国的三个大佬是这样排列的:蜀国的刘禅是大哥,魏国司马昭是二弟,吴国的孙休是老小。呵呵……

刘禅在诸葛亮时代,一直被诸葛亮罩着,17岁登基到诸葛亮死后,接着是蒋琬做大将军,直到246年蒋琬死后,刘禅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而那一年,刘禅已经40岁了。在以前漫长的23年中,刘禅不得不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和儿皇帝,(问诸葛亮叫仲父)“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刘禅和政事无缘,虽为皇帝,但是,没有最后的决定权,“政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才有最后的决定权!而此时的刘禅也早已经成年,那么,试问:谁是皇帝?比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刘禅是反对的,他从照顾诸葛亮身体的角度,委婉地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这样规劝,其实是不愿意诸葛亮做那种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但是他也清醒地知道,自己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在军队里只有赵云和自己有恩,(终诸葛亮一世,对赵云并未重用,而赵云死后也是在景耀4年被后主单独追谥的),后主不论在军中或在文臣中,都没有力量;因为亲生母亲早死,也没有有力的外戚支持,所以,他不敢和诸葛亮较真。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北伐。当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至于刘禅的私生活呢?守着他的皇后是张飞和夏侯霸从妹所生的“虎女”,大的死了,又配给了小的。诸葛亮娶了个丑女,但他另找女人做妾,他写给李严的信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说明诸葛亮也是有年轻貌美的妾的,而刘禅也想主动找几个,(“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而董允却说:“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那么,刘禅傻吗?《诸葛亮集》载刘备给后主的遗诏提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从以下史书记载的事实,我相信读着自己对后主的智商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在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奏表,马上说出自己的怀疑:“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但等魏延叛乱被杀后,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大,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又各有侧重。为了牵制姜维,又分别任命阎宇为右大将军,并分别给张翼、胡济等人升官;

在夏侯霸因为司马家所逼投奔蜀国时,望着一副狼狈相的夏侯霸,后主善解人意,握着夏侯霸的手耐心的跟他讲,你的父亲是死于战争中,并非是我先人手刃,还指着自己的儿子说,快来叫叔公,并对夏侯霸厚封爵位。——夏侯霸爸爸夏侯渊的堂妹,在战乱中被张飞所得,成为张飞的妻子,而生下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刘禅,所以,刘禅的儿子是夏侯霸的外甥。后封夏侯霸为地位非常高的车骑将军,可能也是刘禅想找到自己贴心人的一种表现。

后主的事情以后我们再说,后主在蜀国的地位是很特殊的,长期的摆设作用使得他对权力欲增加了一点天然的免疫力和超脱感,对于下属的强势大臣也多了一点忍让——只要彼此不内讧就成。姜维借出沓中种麦,长期不归,并不按照后主意愿,连年发动战争,空耗国力,这后主看在眼里,却也无可无不可,随他去折腾吧——他委曲求全惯了!

所以,当得知诸葛瞻全军覆没,成都几成不守之城的时候,后主会怎样决定去留呢?

大臣们有主张去南中霍弋那里的,——南中,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225年)诸葛亮平南中,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形成南中七郡,分别为: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但是,南中就安全吗?延熙三年,越嶲郡叛乱,派张嶷讨平;后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派霍弋镇压;各郡异族时有叛乱。即使逃往那里,得到蜀国内地的魏军不是很快就能打下吗?或许没等魏军到来,自己先被异族杀害了呢?

还有主张投奔吴国的,——正如光禄大夫谯周所言,哪有寄身的皇帝?到吴国也是投降,并且吴国是小国,魏国是大国,按照大吃小的一般原则(除非吴国出了圣人,魏国出了内乱),魏要灭吴,那么,还要投降第二次吗?受二遍屈辱,吃二遍罪吗?

那么,死战到底吗?军队呢?此时守城与刘备打成都时,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城内尚有多少兵力,还是个未知数。而外面的姜维大军呢?不知道在哪里?(等后主投降后,令姜维投降钟会应该是魏国人告诉其下落的,个人推测),即使知道姜维大军的下落,姜维是否已经被魏军包围,也还是个未知数,要不为什么还突破万难,象明末袁崇焕那样急切救驾呢?而是迟迟不见姜维的踪影呢?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