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网

书朋网>戏侃三国刘备 > 第303章 艰难(第1页)

第303章 艰难(第1页)

一秒记住【书朋网WWW。shupengwang。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姜维一直是诸葛亮的人,和后主并无太深的私人情谊,甚至还有点点的嫌隙,(姜维曾经要杀了黄皓,——但是后主40岁以前均在深宫,在所有的大臣中间没有一点自己的势力,你叫他找谁亲近呢?只有亲近宦官,现在,你要我杀我的人,不是让我自剪羽翼吗?——因此,姜维的建议被后主驳回,并且把所有的责任承担下来,但是,后主看到姜维的不乐,为大局着相,后主又叫黄皓到姜维那里道歉,但是,双方不能没有嫌隙。)从几个月来姜维的表现,节节败退,避敌不及。如今还未见到救驾大军的影子,——他能指靠得住吗!

后主终于决定不战而降。

后主共有7个儿子,老五北地王刘谌,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但被刘禅拒绝,在刘禅投降当日,跑到太庙,嚎啕痛哭,先杀妻子,然后自杀;老六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在南中永昌定居。其余5个孩子随着后主投降。

于是,后主遣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赍印缓于邓艾,绍、良与艾相遇於雒县(今成都北广汉)。邓艾得书,大喜,即报书,接到邓艾的回信以后,后主又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受节度,派遣太仆蒋显命令姜维去钟会那里投降。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邓艾到成都城北,后主被捆绑着,旁边跟着从人抬着一口棺材,亲自到邓艾的军垒门前,邓艾解开后主身上的绳索,和后主相见。

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很多人拿姜维的士兵听到后,拔刀砍石,来说明对刘禅的不满,不过,也许,这里面有对刘禅的不满,可别忘了,这里面可能也有对几个月来,从未真正痛快地打一场胜仗不满吧!大多数人对刘禅骂声不绝,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隐在《蜀记》中就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

也许吧。也许后主有自己的难处,在自己真正掌权的17年里,他不想杀任何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艰难地保持着原有政局的平衡,驾驶着这条蜀汉千疮百孔的大船,没有出现较大地内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些时候,真的不想过多的埋怨刘禅。他一直是老爸的宝贝儿子,刘备戎马漂泊一生的希望,也许冥冥之中真的都有定数,刘备——刘姓的天下已经完备;刘禅——刘姓的天下要禅让出去了。真不知道他老爸怎么给他起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有人说名者命。其实,把刘备给几个儿子起的名字联系起来看,就能了解刘备的胸怀:养子起名刘封,后主刘禅,刘禅的两个弟弟甘陵王刘永、安平王刘理。“封禅”和“永理”,封禅是古代的帝王大典,只有建立伟大功业的帝王才有资格进行;永理,大概是永远治理天下的意思吧。

结果,事与愿违……

在刘禅投降这一点上,我真不想过多的责备刘禅,他不是没有抗争过,他派出了几乎能派的部队给了诸葛瞻,但是,诸葛瞻战败了,面对几乎是空城的成都和由于人心惶惶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内乱,面对那个畏敌如虎的姜维,他又能做什么呢?

这时,倒是让我们疑惑的是:拥有重兵的姜维到底去哪里了呢?姜维、张翼、廖化等人所领主力野战部队加上原有剑门关守兵总数应在5万余众,占到蜀国总兵力的一半,而我们的蜀国大将军在听到诸葛瞻被邓艾击败以后,却带领大军离开了剑门关朝东南的阆中,并南下迂回到成都东北的郪县(今四川三台),为什么在诸葛瞻力战邓艾的时候,从剑门关抽调部分兵力回师救援,合击邓艾呢?驻守剑门关也要不了那么多的大军啊!这一点,我们早已经说过,也许从诸葛瞻死前的感叹上——“外没有制约住姜维”,我们或多或少地可以窥探出一点信息,并大胆推测:诸葛瞻作为恩师诸葛亮的儿子,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其实已经对早已在蜀汉政坛上地位尴尬的大将军姜维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怎么样。

如果是因为这样而拒不回救成都,和邓艾决一死战的话,那姜维就太……——虽然,姜维在个人生活上比诸葛亮还自律,——只一个老婆;并且十分廉洁——但是,当我们在考虑政治评价和军事得失的时候,这点品行似乎真的应该左右我们的判断。

不即使回救成都的理由除了这一点以外,还可能是:一不知道邓艾军队实情,不敢与之决战;——这点就更令我们对他有微词了。二剑门关钟会的压力太大。这点根据史料,可能不会,因为钟会在进攻剑门关失利以后,就退却到距离关口较远的安全地带了,在没有继续攻关的记载。

第三就是……不敢往下想了……

接着,姜维奇怪的行动有来了,撤离了关口,让钟会大军顺利入关,并率领全军不直接回师救援成都,而是带兵迂回了半天,凑到成都附近。有人说是因为姜维是为了保护蜀汉的东南地区,封住米仓道,这种说法不能成立。理由是:姜维的确是走的这条道,但是,并没有据守这条道,而是最后又走到了绵阳东南的三台;说他是害怕受到邓艾和钟会的夹击,但是结果你不还凑到魏军附近?而此时,顺利进入剑门关的钟会大军,再无人能够抵挡,蜀国的灭亡已成定局。他马上派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径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爰青彡、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钟会进据涪县为东西势援。

而当时的姜维大军据钟会传上记载:“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被钟会派出的部队“分兵据势,广张罗网,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这就是蜀国的主力在后主投降前面临的境地,在让钟会大军进入蜀国腹地以后,客主已经移位,在剑门关下“走伏无地”的是钟会,而今“走伏无地”的变成了姜维……当姜维的士兵听到后主投降、并要求大军向钟会投降的消息,士兵们的愤怒可想而知,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奇怪的跑来跑去,主动的局面弄成了被动,如今被人死死的卡住脖子,人们的愤怒在我看来并不象其他人想当然地以为就是指向后主,而更多的是指向他们无能的主帅!

也许,很多人会不同意我的说法,并举出很多理由。但是,据我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和对史料的判断,我认为,在蜀国灭亡这件事上,姜维要承担绝大部分——至少90%的责任,——他故意迟迟不救成都,也许就是逼着后主投降,让后主背上千古的骂名,而自己却自以为得意的推脱掉责任!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在那里摆着,怎么也无法蒙蔽后世的眼睛!

听其言,但是更重要的是观其行,我们从姜维的行为上看不出对后主还有热忱的忠心和听到自己的皇帝危难中的焦灼……

而被千百年来唾骂并丑化的却是那个倒霉的刘禅。

邓艾进入成都了,刘禅命令姜维向远在涪县的钟会投降,一个原因也许是害怕姜维手下的蜀兵在成都叛乱,其实这个原因倒不是害怕姜维的兵力多于邓艾的,因为姜维来到成都的话,那么钟会包围姜维的三支大军自然也会到来,到时候,姜维的蜀军仍然数量是劣势,倒是因为首都一时间聚集那么多隶属不同的部队,是不安全的;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包围姜维的部队是钟会的部队,自然不允许让姜维向邓艾投降,那可是到手来的战果啊!

历史记载,“维至广汉郪县,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於胡烈,便从东道诣会降。”

而此时,蜀汉境内的蜀兵还有南中的霍弋、巴东太守罗宪、汉中的汉城、乐城等地的蜀军,随后这些部队都相继归降。

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开始,到263年的蜀汉帝国,在生存42年以后终于灭亡了。

邓艾以区区不足2万人马,历尽艰难险阻,在钟会将要退兵的时候,竟然奇迹般的出现在成都平原,又几乎是撞到狗屎运一样,促使蜀国的后主投降了!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