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网

书朋网>戏侃三国刘备 > 第217章 尽忠(第1页)

第217章 尽忠(第1页)

一秒记住【书朋网WWW。shupengwang。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虽然刘备和孔明这么做有一些卑鄙,却实属无奈,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荆州党永远控制着益州党,只有这样做,才不会发生蜀国内部的叛乱。

不过,这么做却导致了一个可怕的后遗症。荆州已经在孙权的手中了,再想从荆州选拔人才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在马超、赵云这些名将死了之后,蜀国再无大将,才最终沦落成为“廖化为先锋”的后果。

所以,孔明不遗余力地四处征战时寻找可用之才,最后才在天水收下了姜维继承了自己的衣钵。

为了能使益州党发展过快,孔明还连年地出兵伐魏,也正因为如此,蜀国内部才得以平稳,才平安度过了四十一年。可同样,孔明也为了防范益州党,所以凡事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这也给刘禅幼小地心灵造成了很大伤害,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所以孔明死后,刘禅果断地废除了丞相专政制,从而才真正的实现了荆州党与益州党共融的一个良好局面。

刘备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才静静地躺下身躯,嘴里仍旧叨咕这什么。

孔明俯下身躯,把耳朵贴在刘备的嘴边,问道:“陛下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刘备使劲点了点头,拼劲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说完他就闭上了眼睛,年终六十三岁。

刘备死了,他白手起家,几十年来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创立了一个伟大的基业。他是英雄吗?他是英雄!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刘备到底是否仁义呢?他也仁义!他虽然没有刘璋那样蠢猪式的仁义,但是他心中有大爱,他想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他值得百姓们的追随与爱戴!

至于刘备到底与我描述的样子相差多少,我也不曾穿越,也不能保证刘备就是我写的这样,我只能借用杨慎的那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诸葛时代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有四个人第一时间认为自己是丞相大人的接班人。第一个是姜维,因为诸葛亮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第二个是杨仪,因为诸葛亮让他统领三军撤兵。第三个是蒋琬,因为诸葛亮点名让他当丞相。第四个是魏延,因为按照军衔,诸葛亮死了就属他官大。

但是这四个人里面,姜维和蒋琬是一伙的,杨仪认为他和姜维、蒋琬是一伙的,这仨人都憋着害魏延。虽然魏延早就落入了诸葛亮布下的姜维、蒋琬、费祎、杨仪、马岱五位一体的埋伏圈中,但是率先先出手的是大忽悠费祎。他去找魏延传令,说丞相死了,如今兵权尽归杨仪,杨仪下令撤兵,让魏延断后。魏延不知道这是个圈套,感觉这个命令很令人费解。哪国的秘书可以给副司令下令断后?没听说过啊。于是直接对费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丞相死了,那就让杨仪带回成都安葬。这场迁延十几年的战争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局面,应该继续对司马懿施压,干掉魏军在此一举,怎么能退兵呢?

按说魏延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且这话说的没毛病,绝对称得上是公忠体国。费祎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就行。但是费祎居然忽悠魏延,说他也不愿意退兵,而且看不上杨仪,还表示要听从魏延的继续进兵建议。

魏延很高兴,既然费祎都站在自己这边,那就准备好继续跟魏军作战。费祎辞别魏延,说要去找杨仪要兵符。实心眼的魏延就眼巴巴的原地等着费祎送兵符来。

结果左等右等不见人来,一打听才知道,人家大部队都退兵了,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兵马傻不啦叽的原地待命。魏延勃然大怒,这不是玩自己么。于是愤怒的魏延决定去找杨仪讨个说法。

与此同时,司马懿闻讯赶来追杀,不料被诸葛亮的木雕像下走,自此收兵回国,不再进行伐蜀的战斗。按下司马懿不表,还得说说魏延。

魏延赶在了杨仪前边阻截大军,然后做了一件出格的事,那就是把栈道给烧了。然后魏延给后主刘禅上表,说杨仪劫持丞相灵柩造反。没多久,刘禅又接到一个奏章,是杨仪说魏延造反。刘禅一琢磨,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算概率的话,魏延造反的可能性更大。问问群臣的意见吧,荆州系三大巨头蒋琬、费祎、董允都保持一致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也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观点:杨仪虽然不是什么好鸟,但是造反这种事干不出来,绝对是魏延造反。就这样,魏延造反就被定了性。

与此同时,魏延的部队也在偏将何平的忽悠下都散伙了,只有马岱的三百西北兵还跟着魏延。魏延一看人情冷暖,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干脆投降魏国吧。但是马岱谨记诸葛亮生前的吩咐,极力劝魏延攻取汉中而拥兵自重。对于魏延来说,造不造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去找杨仪出这口恶气。毕竟魏延一直认为当初在上方谷,是杨仪要烧死他。

魏延和马岱直奔南郑而来,姜维以为魏延要攻城,于是上马提枪出来迎战。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魏延还没意识到自己是被诸葛亮阴了,也没意识到诸葛亮的嫡系都要杀他。还跟姜维说不管姜维的事,他要找杨仪解决私人恩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仪拆开了诸葛亮生前留下的锦囊,在城头上气定神闲的看了一出马岱偷袭斩魏延的好戏。而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演变为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要造反而提前部署好一切,为蜀国除去一害,这件事基本上就这样成了定论。

但是我们纵观魏延的一生,不难看出这是个千古奇冤啊。魏延是个忠肝义胆的人,想当初刘备在逃亡的时候,魏延就因为佩服刘备的人格魅力,不惜以一人之力单挑文聘全军也要帮助刘备进襄阳城。没想到刘备很没义气的先走了,留下魏延孤军奋战。幸好魏延武功高强,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了长沙。

后来二爷攻打长沙的时候,因为二爷跟黄忠都把战争当游戏,互相手下留情。气得长沙太守韩玄要斩黄忠,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提刀斩了韩玄救了魏延,走了关二爷这条门路归顺了他心中的英雄刘备,这得算是不计前嫌吧。

谁知道诸葛亮一见人家就要杀他。原因是他说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原文)”那这个理论如果成立的话,投降刘备的川将是不是都该杀?诸葛亮的爱将王平该不该杀?其实包括什么脑后有反骨之类的说辞都是蒙人的。诸葛亮就不喜欢魏延这样的李云龙式的将领,最初要杀魏延是为了打压二爷。不要以为二爷拿下长沙有功,因为长沙是这个“久后必反”的定时炸弹魏延拿下的。后来要杀魏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路线安全,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和魏延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只能怪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太超前,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上他的思路。所以诸葛亮只能和没思想的为伍,玩命打压有思想的。

但是刘备是喜欢魏延的,因此刘备对魏延十分重用。无论是入川作战还是攻打汉中的战役,魏延都是重要的角色。魏延长着二爷那样的样貌,用着二爷那样的武器,有着二爷那样的性格,完全是二爷的翻版。只不过魏延不读《春秋》,不像二爷那样有道德洁癖。所以刘备觉得魏延可靠、可信、可用。

因此在刘备的眼中,他最信任的武将是关羽,故而让关羽镇守益州的东大门荆州。排第二的居然是魏延,力压张飞去镇守益州的北大门汉中。就这份殊荣,让魏延受宠若惊,对刘备死心塌地而尽忠。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