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网

书朋网>戏侃三国刘备 > 第188章 仁义(第2页)

第188章 仁义(第2页)

这样的老板要是不完蛋,真是没天理了。

前去迎接刘备入蜀的使者,仍然以轻车熟路的法正领衔,还有一位是他的老乡孟达。这两人带领着四千士兵前往荆州。

不就请个人吗?带这么多人马做什么?

答案是押送财物。需要四千人马押送的财物,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一辆运钞车按四个人算,差不多就有一千辆运钞车。如果算不清楚也不要紧,史书上有答案——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如此看来,刘璋还真把刘备当作大牌外援了,我给你开高工资,你给我干活。

刘璋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花钱买平安,雇人来打工。可惜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厢情愿,忽略了对方的想法。

如果刘璋分析一下刘备走过的道路,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以及可笑。

刘备,从来就不是一个甘心给别人打工的人,而是别人甘心为他打工的人。

仁义加实力,才是王道(1)

法正去而复返的时期,正是刘备出兵阻止孙权进攻益州的时期。

这表明刘备已经把益州当成自己锅里的肉了,志在必得,谁抢就跟谁急。

当法正的迎接队伍满载财物开到荆州的时候,庞统等人都乐得心里开花,送上门来的不要白不要,要了不白要,纷纷劝说刘备大干特干。

庞统为刘备分析形势:自从曹操南征刘表,荆州就残破不全,曹、刘、孙三方势力盘根错节,很难有大的作为。益州不一样,相对来说国富民强,人口众多,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占据益州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刘备当然渴望得到益州,但在思想上还有一点转不过弯来。根据多年的斗争经验,刘备总结出自己的特色和成功的秘诀——就是和水火不容的仇人曹操对着干,“(曹)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

刘备做徐州牧,是陶谦的遗命;做豫州牧,是中央政府任命;袭杀车胄夺取徐州,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荆州牧,是刘表、刘琦父子死后部下拥戴的。

到目前为止,刘备自认为从来没有依靠武力抢夺过别人的地盘,从来没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做事一向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刘备不是那种做事不想就干、干了再想的人。他在做事之前都要考虑清楚到底对不对,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原则,有没有突破自己的底线。这一思考,做出决定往往就慢了半拍,所以曹操等人都指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点——见事迟,得计少晚。

此时,刘备又在先想再干,想通了才干。在他看来,抢夺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强盗行为,曹操能干他不能干。现在去抢益州,不就和曹操同流合污了吗?不就失信于天下了吗?

仁义,是刘备的立足之本。如果失去仁义,刘备不知道靠什么去赢得人心,靠什么去打败曹操。

庞统决定为刘备解开这个心结。庞统认为,要成大事必须懂得权变灵活应对,不能死守仁义信条。春秋时期的五霸就是兼并弱小、攻击愚昧,才得以成功的,这没有什么不对。夺取益州之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给刘璋一个好的归宿(封以大国),就不是忘恩负义。庞统指出最关键的一条,刘璋终究是守不住益州的,我们不夺取就会被别人夺取。这个“别人”指的正是仇敌曹操。我们不要,曹操要;我们不打,曹操打,根本就是损己利人,利的还是仇人。为了打败曹操的大业,我们必须要夺取益州。

刘备终于豁然开朗。仁义是很重要,但只靠仁义打不败曹操,还得有地盘和人马。

仁义加实力,才是真正的王道。

法正也在此时表明心迹,正式改换门庭投靠刘备。他将益州的军事机密、钱粮府库、地理形势、路程远近等等所有自己知道的情报,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当然还有张松做内鬼的事。

对于张松和法正排除万难出卖刘璋,一心帮助自己兼并益州的行为,刘备有几分意外几分高兴,更增加了夺取益州的信心。

刘璋,对不住了,为了抗曹大业,你的位子由我来坐。

刘备进军益州,奉行的是稳健的扩张战略,留下了大批精兵猛将镇守荆州,保卫根据地。他留下诸葛亮主政、关羽掌军,张飞改任南郡太守,赵云作为留营司马,一同留守大本营。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