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网

书朋网>戏侃三国刘备 > 第173章 标尺(第1页)

第173章 标尺(第1页)

一秒记住【书朋网WWW。shupengwang。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这样一分析,刘备老板的劣势非常明显。

刘备此时没有地盘没有资本,租借别人的地盘开张,几乎算不上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他的公司倒闭了N次,换地域重新开展了N次,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丢了N次,凭什么让人才跟着你瞎折腾?连饭都吃不饱,生命都没保障,还谈什么理想和发展?

此时刘备与曹操比起来,可以说刘备开的是一个发展前景不明朗几次关门停业的私营小公司,而曹操开的是垄断性国企甚至政府机关。

以今天找工作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会首选公务员或者大国企。当时也是一样,注定很多人会选择曹操。毕竟混来混去没前途,说不定哪天就会掉脑袋的局面,正常人都是不喜欢的。

前期跟着刘备一路走过来的人,最主要的不是为了得到官职爵禄,而是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的“以性情相契”,也就是情投意合,相互之间如朋友如兄弟,一起并肩奋斗风雨同舟创造未来。

这些人与刘备相识相知,患难想随,是经历了一些时间和风雨的。至于其他的人才,与刘备没什么深厚的友谊,选择老板的时候,自然很少考虑到他。

值得一提的是陈登。陈登曾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评价陈登是:“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可以说,刘备与陈登是惺惺相惜。然而,这两个男人最终却擦肩而过,没有走到一起。刘备遭到吕布偷袭丢了徐州后,陈登成了吕布的部下,但他与他爹陈珪投效曹操,出任广陵太守。后来刘备再没有在徐州站稳脚跟,一直流离失所,到陈登英年早逝的时候(201年),刘备还是前途暗淡寄人篱下。

这与古往今来一些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故事有点相似。正如痴情的祝英台一直在等梁山伯有了功名前来迎娶,但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而是造化弄人许配给了马文才。

毕竟能抛弃现有的高官厚禄(比如广陵太守的职位),乃至抛开一切,不计代价跟着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同生死共命运,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

因为难得,所以珍贵。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眼光和魄力着实令人敬佩。

关羽、张飞、简雍、孙乾、糜竺、赵云、陈到,以及一些埋没于历史尘埃的无名英雄,都值得我们尊敬。

世人能看到他们青史留名的彪炳功勋,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跟随刘备创业时的艰难困苦。他们也许动摇过,矛盾过,但他们终究挺了过来,坚持于自己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一个团队要想发展,除了有一个好领导,也必须有一拨这样的好员工。

另一个蛰伏的人(一)

刘备在荆州蛰伏的时候,许多人也在蛰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世人皆知的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和当时的皇帝刘协有一个巧合——同年生,同年死。他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祖籍徐州琅邪阳都,父亲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但不幸早死。

父亲去世之后,诸葛亮长兄诸葛瑾已在京城游学,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过日子。大约在曹操攻屠徐州前后,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今南昌)太守,诸葛亮兄弟二人为躲避战乱就随叔父到豫章过日子。但没过多久,汉朝派朱皓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这官就当不下去了,只好前往荆州找老朋友刘表混口饭吃(一说诸葛玄因兵乱民反死于豫章一带)。

于是,诸葛亮兄弟二人也来到了荆州,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置办了一些田产,过起了小地主的生活。虽然诸葛亮曾说“躬耕于南阳”,但他亲自赶着耕牛种地的可能性不大,他的主要工作是读书交友,此外算算收成,分配一下劳动成果,安排一下明年的生产任务,倒是很有可能。

诸葛亮所读的书,从其一生行事作风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主要是儒学。但他读书“独观其大略”,类似于后来的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死读书,而是会读书。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效率当然很高,因此他涉猎的书籍必然很多。从刘备后来的给刘禅的遗诏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除儒学外,还比较注重申不害、韩非子、管子、六韬等法术和兵书等诸子百家著作(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此外,诸葛亮后来改进连弩,发明木牛流马,作八陈图等等,正是这时候广泛涉猎课外书打下的良好基础。

诸葛亮所交的朋友,见于历史的有徐庶(元直)、崔州平、石韬(广元)、孟建(公威)等人。这几个也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只是蛰伏一时,并不是想当一辈子隐士。他们经常一起切磋学问,谈论理想,诸葛亮评价朋友们以后出仕做官可以做到郡守、刺史这样的级别(事实也确实如此),而他自己则自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

与今天的社会一样,人们听到一个没做出过什么成绩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居然自比为古代的良臣名将,许多人都会不以为然嗤之以鼻认为他在吹牛皮。只有与诸葛亮交往密切彼此了解的这几个朋友认为这绝对不是吹牛,而是即兴开讲的实话实说节目。

这样一个有才学有抱负的人,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倒有几分可能,毕竟当时人口下降极其迅猛,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下降约三分之二,能活下来的人确实不容易;但说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就完全是谦虚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诸葛亮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小伙子身高1米84(身长八尺),长得一表人才,人见人爱。其中一位很有眼光的人——黄承彦,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这个东床快婿。

黄老先生也不找什么媒人,而是亲自上阵去找诸葛亮,说小伙子,咱俩商量个事情,我看你很不错,让我的闺女给你做媳妇怎么样?他还为女儿做了一番介绍:家有丑女(真的),黄头黑色(也是真的),而才堪相配(可能是假的)。

按理说,小帅哥诸葛亮又不是娶不到媳妇,干嘛要找个丑老婆?但他一口答应了,留下了“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笑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诸葛亮答应这门婚事,至少有着两个原因:一,他不太看重女色;二,看重黄承彦的身份。

因为黄承彦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刘表的连襟,蔡瑁的妹夫。刘表的原配妇人逝世以后,迎娶了荆州豪族蔡讽的小女儿。而蔡讽的大女儿,正是黄承彦的老婆。

诸葛亮在乱世之中背井离乡来到荆州,想要立足,想要发展,必须取得当地名士的认可和帮助。借助黄承彦迈入荆州上流社会,是条终南捷径。

有所得必有所失,怎样抉择最终取决于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

很明显,诸葛亮不是风流才子,他看重的不是女色而是发展。

此外,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荆州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当时的显学——评论人才,也是很有研究。人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正是庞德公做出的人才鉴定。

诸葛亮有了与刘表和荆州名士的这一层关系,再加上大哥诸葛瑾已经在孙权那里做官而且很受信任,他要想出仕当干部,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他选择了继续蛰伏隆中,过着耕读生活,静观天下之变。这说明刘表和孙权,都不是他想要的老板。

剩下可供选择的老板,就只有曹操和刘备了。

地球人都知道,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寄人篱下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放弃了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威震天下的曹操。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千八百多年来,无数的人对这件事有无数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之所以深受历代知识分子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是榜样,是标尺。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