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网

书朋网>戏侃三国刘备 > 第164章 生存法则(第2页)

第164章 生存法则(第2页)

最终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保全了自己,致吕布于死地:“曹公难道忘记吕布杀死丁原、董卓的事了吗?”(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这句话让曹操醍醐灌顶,使吕布百口莫辩,给吕布翻云覆雨的一生画上了血色休止符。

至于刘备为什么这么做,有很多种不同的推测和理解。

在我看来,刘备这么做,主要是基于两个基本常识。

一是人不是健忘的动物。期望别人只记得自己的好、不记得自己的恶的人,还是省省吧。刘备不会忘记,吕布是如何对待以前的老板以及每一个有恩于他的人,这些人都被他背叛甚至杀死。最终刘备也成为吕布的受害者,他经过十年打拼,付出无数努力,死去无数弟兄,方才有了徐州,成为一方诸侯,而吕布偷袭徐州,毁了他的心血,断送了他的事业。刘备不是没想过报仇,只是一直没等到机会。

二是有今天,才会有明天。明天听起来很诱huo,但只有今天才是抓得住的。至于吕布明天会成为朋友还是敌人,明天可不可以借吕布这把刀杀了曹操,刘备都拿不准,但他清楚一件事——今天他在曹操的手心里,如果还想有一个明天的话,必须要获得曹操的信任。在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候,点醒曹操,来表明自己与曹操同心同德同志,从而获得信任,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人,终究是跳不出利益的。推崇仁义如刘备者,忘恩负义如吕布者,同样跳不出利益。为了利益,也许会相视一笑泯恩仇。同样为了利益,诬陷造谣打压排挤,更是数不胜数。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刘备此时,只是实话实说,既无损于仁义,又可以报仇可以争取明天,他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吕布主动走下白门楼投降,是出于强烈的求生yu望。

于是,极其失望的吕布就死的非常幽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停地骂骂咧咧,与他高大魁梧英勇善战帅气俊郎的形象相成了强烈的对比。

与吕布形成强烈对比的,还有陈宫。陈宫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四个字的最佳含义——只求速死。

虽然曹操一再对陈宫表达既往不咎的诚意,但陈宫显然对曹操彻底失去了信心。

最后曹操不得不搬出陈宫的家人,希望陈宫看在家人的份上活下来,活着多好啊,既可以孝敬父母,又可以安享天伦,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陈宫不清楚这算是曹操的要挟还是请求,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陈宫的回答是:“我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我家人是死是活,你就看着办吧。”

看起来陈宫给曹操出了一道选择题,家人的生死由曹操自己选择。

实际上曹操别无选择,除了孝治、仁政。

只为这是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个性张扬如曹操者,也不敢违背这个价值观,至少不敢公然违背。

曹操在这次战役中收获很大,不只除掉了心腹之患吕布,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收降了张辽等一批猛将,袁涣、陈群(此二人都是刘备识拔的人才)等一批文臣。

刘备却没有得到失去的徐州——曹操留下守卫徐州的将领是车胄。他的收获只是救出了被吕布俘虏的老婆孩子。

刘备甚至失去了小沛,被曹操带回许昌,成了笼中之鸟。

鹰击长空,大鹏展翅,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只要有明天,就有希望。

人都是有缺点的,关羽性格高傲做人高调,看不起糜二舅没办法啊。再者,孙权和曹操一联合,关羽就败局已定,后方兵力又空虚,不论糜二舅投降不投降,都不能改变荆州三郡丢失的结局。

曹操和程、郭等人商议杀不杀刘备,是决定国家大事的重要会议,应该不会让外人刘备知道。而且如果让刘备知道了,那么不是诚心让他不安心吗?

曹操杀高顺,我本来也写了进去,但很简单,不投降被杀,这样一个人才总不能放走他给别人打工吧?高顺是不投降被杀,张辽是投降获生,应该没有演义中的大义凛然。

关于吕布投降,记载是“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只有《后汉书》记载“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