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网

书朋网>戏侃三国刘备 > 第148章 发愁(第1页)

第148章 发愁(第1页)

一秒记住【书朋网WWW。shupengwang。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不对,刘备还缺少另一样东西——钱。而这样东西,正是他们富有的。

张、苏二人当即表态,身为商人身份卑下,不能给刘备提供什么帮助,只能为他解决钱的问题,于是给了他很多钞票(多与之金财)。

从此,刘备不再为生计发愁,开始放开手脚,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进行准备活动。

这件事在今天看起来太具传奇性,但绝对不是我凭空杜撰。《三国志》,惜墨如金的《三国志》,正文中记载了这件事情。

这件事不是说那个年代的人不爱金钱,只能进一步证明,刘备的个人魅力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刘备利用当地人脉和手底下的一帮兄弟,为张、苏二人做生意提供一些帮助,因此受到馈赠,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除了张世平和苏双二人,还有大批年轻人为刘备不一般的人格魅力折服。

这些年轻人当中最出名的两个人,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如果搞一个古人知名度调查,他们两个丝毫不亚于刘备,可以打进前十名。

他们的名字是分别是——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益德)。

相逢就是兄弟关羽虽然在后世有着“武圣”、“关圣帝君”、“伽蓝菩萨”等光芒万丈令人羡慕的荣誉称号,但在涿郡与刘备相识的时候,关羽其实既无光彩也不得意。确切点说,他的身份是一名在逃罪犯,他的状态是流浪他乡。

关羽为何成了逃犯?史书上虽然没有交代,但罗贯中同志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为朋友出头杀了豪强。

为朋友出头杀豪强,的确非常符合关羽的性格特征:重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惜付出亡命他乡的代价;敢作敢为,后来从军上阵杀敌也就顺理成章;仇恨豪强,应该是平民出身。而且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性格特点,也可以印证他从身平民阶层。

从老家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一路跨越万水千山,孤身逃亡到刘备的家乡涿郡,关羽已经见惯了人间冷暖,尝遍了雨雪风霜。

经过多年漂泊流浪的人,不论他自己承认与否,心底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家,想要一个能够歇息的归宿。

就在关羽久旱盼甘霖的时候,刘备出现了。刘备不但给关羽久违的家的感觉(寝则同床),让他有了一个温暖的归宿,还让他有了志同道合的生死兄弟。

当年刘备和关羽的兄弟远远不只一个,但能够誓死相随、有始有终、不离不弃的是却只有一个——张飞。

张飞也是涿县人,出身于地主家庭,他与刘备结识的时间可能比关羽要早一些。

时间早晚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感情。这三个年轻人,义气相投,亲如兄弟。他们三人结识的故事,后来被演义成“桃园三结义”,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影响了平民阶层的行为方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刘、关、张三人究竟有没有结拜为兄弟,也许是个千古之谜,但能够肯定的是:自从相识之后,三人的人生就合而为一,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刘备的目标,踏上了未知的人生旅程,永不相负。

因为难得,所以珍贵。

有意思的是,刘备对待关羽和张飞,还有后来的赵云,都有一个比较暧昧的做法——睡在一张床上。其实这么做当然不是他们有同性恋的嫌疑,而是毫无猜疑、亲密无间的表现。在没有入睡的时刻,他们也会像今天大学宿舍里晚上的卧谈会一样,谈理想,谈往事,谈未来,甚至谈女人,谈到激动处,也常常会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觉。久而久之,三个人好得就跟一个人似的,谁都没有私人秘密可言。

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这么睡出来的。

对于关羽和张飞来说,刘备不只是他们的兄弟,更是他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日后他们两人跟随刘备,在风生水起的乱世三国走出了各自传奇的人生。

刘备在这个时期结交的年轻人很多,远远不止关羽、张飞二人。但江湖险恶,大浪淘沙,他们之中的大多数,要么中途离散,要么在日后残酷的战争岁月中战死沙场,能够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很少。除了关羽、张飞之外,硕果仅存的只有一位——简雍。

简雍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在三国的乱世风云中,他虽然没有立下丰功伟绩,但相信他的幽默,能够为一路上艰难拼搏、刀光剑影、生离死别的兄弟们,平添几分欢乐,淡忘几分忧伤。

在一个团队中,需要刘备这样的出色领导,需要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得力人才,同样也需要能够制造轻松氛围的简雍。否则,在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挥之不去的压抑,往往会让很多人选择离开。

兄弟有了,人才有了,团队有了,我的未来在何方?

作为一帮怀才不遇的年轻人的带头大哥,刘备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理想与代价东汉时代大多数人的理想,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更不是出国移民、搞点发明之类的,而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东汉初年班超立功西域、万里觅封侯的事迹,就如远处闪闪发亮的灯塔,吸引着大批有志青年向前进发。

我们知道,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每个男人都有抱负,实现抱负的却了了无几。

以沙场建功来说(后面会谈到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一将功成万古枯,即便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人们常说的马革裹尸还,那算是运气好的——运气差的连尸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不但没死在战场上而且获得了封侯,那实在比今天买彩票中500万巨奖的几率还小。

就如彩票还是有人买,打仗也照样有人去。不是不怕死,只是因为回报太大。

依据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当收益大于生命的价值时,就会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回报。

那么,沙场建功的回报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东汉的用人取士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东汉时期,实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高级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以“孝廉”、“茂才”(原为“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比如曹操、袁术等猛人)。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牛人袁绍走的就是这条路)。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说,是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官吏说了算:说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博取功名是儿子的yu望。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儿子当不上干部后继无人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亲自举荐儿子又有点太不厚道,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

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人、亲戚、门生能够做官,维护既得利益,往往产生默契,采用这种方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潜规则。在吏治腐败的时代愈演愈烈。到东汉末年,已经极其败坏,当时就有一首民谣痛斥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